商品拜物教的迷雾:解析劳动价值的隐匿与现代社会的重塑

施嘉诚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概念,解析其从宗教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转化,揭示其本质在于掩盖商品背后劳动价值与社会关系,进而分析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文章通过阐述拜物教的历史演变与文化背景,提出打破商品拜物教的途径,包括重新认识劳动价值、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反思消费主义。最后,文章强调了理解商品拜物教对于批判现代社会问题、构建更公平合理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劳动价值;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社会关系


引言

“拜物教”(Fetishism)一词最初源于宗教领域,指对特定物体(如神像、图腾等)的崇拜,认为这些物体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1] 卡尔·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将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理论。[5]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似乎被赋予了独立于人类劳动之外的神秘价值,人们往往只关注商品的价格和交换,而忽视了其背后凝结的人类劳动和社会关系。[5]本论文的主旨在于深入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定义、本质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商品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感到“神秘”或“超自然”?这种现象背后又反映了什么?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什么是拜物教

拜物教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从宗教到经济的转化过程。在宗教领域,拜物教表现为人们将某种具体物品视为神圣力量的载体,对其进行崇拜和仪式化活动。而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商品拜物教则被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4] 在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下,情感与非理性占据思想高位,对商品的真实需求被掩盖,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商品不是纯粹的商品,它可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可能是融入集体的标志,可能是彰显个性的介质。[1] 商品表面上只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但在市场交换中,它被赋予了超越其物理属性的价值属性——交换价值。这种现象掩盖了商品价值背后的人类劳动,将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异化为商品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被扭曲为物与物的交换,商品似乎拥有了独立于人类劳动之外的生命和力量。

拜物教的本质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物化”。[4] 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现实的人为立场,从对一般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转向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具体分析,同时从感性实践出发完成对人的本质学说的整体建构。商品世界的重点并非物本身,而是隐藏在商品背后的劳动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当我们购买一部手机时,我们往往关注其品牌、功能和价格,却忽略了生产这部手机的工人在流水线上付出的辛勤劳动。实际上,商品之间的交换本质上是不同劳动者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

商品拜物教也导致了劳动的抽象化和神秘化。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类劳动,但在市场交换中,这种价值以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直接体现为劳动本身。[2]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商品拜物教的当代形态——“数字拜物教”,诞生了“数字劳动”这一无酬劳动的新形式,并由此造成了具有普遍性和隐形性的数字剥削问题。 例如,珍珠和钻石被认为具有很高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实际上是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劳动的体现,而非这些自然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商品的价值形式掩盖了劳动本身,使得商品看起来拥有了神秘的自身力量。

商品的独特地位在于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需求的具体属性,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等价物。[3] 商品拜物教的特殊性在于,它将交换价值神秘化,使其脱离了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基础。在货币拜物教独立出的货币权力激发人们内心统治世界的欲望与冲动,货币权力神秘性的观念让人们着迷、崇拜,于是人们天然地认为拥有货币就等于拥有了世界,货币就是量化了的权力,对货币拜物教的批判就是对货币权力的批判。[1]

拜物教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商品拜物教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个人层面,商品被赋予了过高的价值,导致“人”的地位相对下降。劳动者被淹没在商品背后,其劳动价值被忽视。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盲目追求商品的表面价值,例如奢侈品所象征的地位和身份,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劳动付出。

在社会结构层面,商品拜物教导致社会关系变得“非个人化”和“物化”。[4]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被商品和金钱的交换所取代。劳动者的社会角色被掩盖,马克思指出,劳动者成为了自己产品的“奴隶”,劳动力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商品。[5] 交换价值的神秘化也掩盖了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忽视了商品价值背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反映的剥削问题。

商品拜物教还与其他资本主义现象密切相关,如货币迷信、消费主义崇拜和资本拜物教等。货币看似具有内在价值,但实际上是社会劳动关系的物化体现。对资本的崇拜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误解,忽视了资本背后隐藏的劳动剥削关系。马克思的异化批判与拜物教批判之间具有鲜明的内在逻辑关联性。[3] 拜物教批判是异化批判的逻辑延展,而且是对异化批判的创造性推进。

拜物教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看,商品拜物教现象随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演变。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生产的社会关系相对直接。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劳动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社会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间接和抽象。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加剧了拜物教现象。例如,现代金融系统中的虚拟资本(如股票、比特币)看似脱离了劳动,但实际上仍然建立在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之上。

文化背景也助推了商品拜物教的盛行。现代广告和品牌文化通过营造商品的“神秘感”,塑造了“商品崇拜”的现象。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商品不再仅仅满足物质需求,更被赋予了身份认同、生活方式等象征意义。

如何打破商品拜物教?

要打破商品拜物教,首先需要重新认识价值与劳动的关系。[4] 我们应该将劳动视为社会关系的核心,认识到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是人类劳动。通过教育和宣传,让社会意识到商品拜物教的虚幻性质,揭示商品背后隐藏的劳动价值和社会关系。马克思提出,唯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才能真正消除资本主义拜物教。

其次,我们需要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可能性。通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就能够克服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束缚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和弊端,将其先进性和优越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有力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生产中,可以通过直接的社会化劳动取代商品交换,从而消除劳动的“物化”现象。例如,一个团队协作生产的物品,其劳动关系是透明的,价值关系不再神秘。

最后,我们需要反思消费主义文化。在个人层面,应该减少对商品的盲目崇拜,增强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在社会层面,应该打破资本主义文化中对“物”的盲目崇拜,提倡环保、可持续的消费观。

归纳与反思

总之,商品拜物教现象根源于商品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关系的物化。理解商品拜物教对于认识现代经济和社会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深刻影响着文化、思想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现象。通过对拜物教理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人的主体性的侵蚀和异化作用。尽管拜物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更为显著,导致人的自主性、主观性和自为性丧失,社会关系被物化,人的尊严和道德沦丧。[1] 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当前的社会生产方式,探索建立更加透明和公平的劳动和社会关系,最终让人类从商品和资本的束缚中获得解放。


参考文献